《楞严经》讲座第七套---十八界本如来藏、妙真如性08
慧律法师
相很难看,到最后倒了!隔几天后人家去看,抬出来经过了将近二个月的时间,他不是因为观照,或里面空气不好,是中了尸毒,经过救治,打针,慢慢才把尸毒、尸体的毒素解掉,后来这位比丘不敢再接触尸体。作不净观、肿胀观、血涂观、散观、白骨观,或者是烧,色身到最后就是这样,看清楚了,没有东西可以让你执着。
熏闻四十由旬,其花红色,甚可爱乐,其有食者,发狂而死。
[二物不来]:[二物]指香与臭二种气味。[不来],不从外来。
义贯:[若]言[香]与[臭]的[气]味[必]定是[生]于[汝鼻](从汝鼻中生),[则彼香、臭二种流]动之[气]味应[不]须[生]自[伊兰]树[及栴檀木](因为即使是此二种极香与极臭的气味,你的鼻也应自己能生。)若此香臭[二物]之气味[不]从外[来]时,[汝自嗅]汝[鼻]所生之味[为香、为臭]?若你所闻到的气味是[臭]的,[则]你的鼻中定[非]能生出[香]味;反之,若你所闻到的是[香]的,则你的鼻中便[应非]能生出[臭]气。[若]你说你[香、臭二]者[俱能闻]到[者,则汝一人应有两鼻],所以才能产生两种气味,并闻到两种气味。你若有两鼻,即成两人;若如是者,则现前[对]着[我]在请[问]佛[道]的,便[有二阿难];要是这样的话,[谁为汝]之真[体]?(哪一个才是真的阿难?)[若]你辩说你的[鼻]只[是一]个,不是两个;那么你所闻的[香]与[臭]即[无二]味,没有差别,[臭既]可[为香,香复]可[成臭,二]者之[性不]能确定[有];既不能分别香臭,则鼻识[界]要[从谁]而[立]?(是故可知,香臭之气不从鼻生;结论:因此,言鼻识是从鼻生者,不能成立。)[——以上破识因根生]
【若因香生,识因香有,如眼有见不能观眼;因香有故,应不知香。知即非生,不知非识。香非知有,香界不成;识不知香,因界则非从香建立。既无中间,不成内外,彼诸闻性毕竟虚妄。】
[知即非生。不知非识]:[知],能识知香尘。[非生],非从香尘生。此言,若言鼻识能识知香尘,就不是从香尘生的,因为香尘是无情,识是有情;无情的香尘所生的识,应也是无情物,没有觉知性才对;所以,反过来说,若此识既能觉知香尘,便知它一定不是从无情物中生出来的;结论:故此识非从香尘生。[不知],没有觉知性。[非识],不能称为识。此谓:可是,如果此识没有觉知的性能,而不能觉知香尘,那它就不能够称为识了。
[香非知有,香界不成]:[知],能觉知的识。[有],所涵有,指所觉知。此谓,香尘若非能知的识所有(所觉知),则香识界自然不能成立。
[识不知香,因界则非从香建立]:[因界],因香尘而成立之界。此谓,若鼻识不能觉知香尘,则所说的因香尘而立的界,就实在不是从香尘而建立的了。亦即,则所立之界并非[香识界]。
义贯:[若]言鼻识为[因香]尘而[生],则此鼻[识]即是[因香]尘而[有](存在);譬[如眼有]能[见]之性(能见之性因眼而有),却[不能]自[观]其[眼];同样的道理,鼻识是[因香]而[有故,应不]能觉[知]其[香](这是违理之说)。若言鼻识确能识[知]香尘,此识[即非]从香尘[生],因为香是无情,识是有情。然而,鼻识若实[不]能觉[知]香尘,即[非]可称为[识]。又,[香]尘若[非]为能[知]之鼻识所[有](所觉知),则[香界]自[不]能[成]立;若鼻[识不]能觉[知香]尘者,则所言[因]香而立之[界则]实[非从香]尘而[建立](亦即,所立之界并非香识界,是故香识界仍不得立,因此香识界不可得;结论:故知鼻识非从香尘而生。)[——以上破识从尘生]
[既无中间]的识界可得,则[不]能[成]立[内外]根尘二界和合生识,[彼诸]能[闻]、所闻之[性,毕竟虚妄]从本无生。[——以上破根尘和合共生识]
【是故当知:鼻香为缘,生鼻识界,三处都无。则鼻与香及香界三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】
义贯:[是故当知]:如来于权教所示之以[鼻]根与[香]尘[为缘],即能[生鼻识界],今以第一义谛观之,则于内根、外尘及和合中[三处]求之,[都无]能生识之因;[则鼻]界[与香]界,[及香]识[界三]者,[本非]权法所说之[因缘]所生,亦[非]外道所计无因[自然性](——非有因生,非无因生,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,循业幻现,相妄性真。)
诸位,那个随缘幻现就是业,业就是这样子,随着业而影现出来的世界。所以,什么业就会看到什么世界,小人的地方就看到小世界;大人的地方就看到大世界;心胸如虚空的人,无量的虚空就是他的世界;贪嗔痴的,他所现的世界就是贪嗔痴。因此这些所现的其实是幻,其实是本性、妙真如性显现出来的。
4.舌味识界本如来藏性
【阿难,又汝所明,舌味为缘,生于舌识。此识为复因舌所生,以舌为界?因味所生,以味为界?阿难,若因舌生,则诸世间甘蔗、乌梅、黄连、石盐、细辛、姜、桂,都无有味;汝自尝舌,为甜为苦?若舌性苦,谁来尝舌?舌不自尝,孰为知觉?舌性非苦,味自不生,云何立界?】
[若因舌生,则诸世间甘蔗、乌梅、黄连、石盐、细辛、姜、桂、都无有味]:[黄莲],味苦。[石盐]即岩盐。[细辛]药名,味辛。[桂],肉桂,味甘辛。这些东西即代表世间一切味;依次为甜、酸、苦、咸、辛、辣、甘。此言,如果舌识是从舌头生的,则舌头便自能生味、知味,如是则世间一切食品都不须有味了。舌根自己会产生味。为什么需要食品呢?不需要了。
[若舌性苦,谁来尝舌]:如果此舌识之性是苦的,这是假设说。——注意,这[苦]代表一切味,你也可以讲:如果此舌识之性是甜的;如果此舌识之性是咸的,诸位,你千万不要把它固定是[苦],它包含一切味,假设你的舌性在某一种味道的存在性,也可以咸、淡、苦、辣、味,譬如说:此舌识之性是辣的,你也可以这样讲,千万不要把[苦]当作固定的解释。——则谁又能来尝知这舌识的味道,而说它是苦的?
[舌性非苦,味自不生]:反之,尝的结果,若舌之性并非有苦等味,则味自然不是从你舌中生,是故舌中无味;舌中既无味,则味实无生。
义贯:佛言:[阿难,又汝所明]了的如来权法中所示:以[舌]根与[味]尘[为缘],即能[生于舌识](现在来更深入探讨一下)[此]舌[识为复因舌]根[所生],而[以舌为]识体的畛(zhěn)[界](识体的范围就在舌上)呢?还是[因味]尘[所生],而[以味]尘[为]识体之[界]域?[阿难,若]舌识为[因舌]而[生,则诸世间]之食物如[甘蔗、乌梅、黄连、石盐、细辛、姜、桂]等的味道(甜、酸、苦、咸、辛、辣、甘)等,[都]变成[无有味]了(因为你的舌自己即能生出味道来,世间食物便不须有味),若如是者,则当[汝自]己[尝]你自己的[舌]时,其味[为甜为苦]?[若舌]识之[性]是[苦]的,[谁]又能[来尝]知这[舌]识之味?[舌]识既然[不]能[自尝],则[孰为]能[知觉]此舌识之味而言其为苦?反之,若言此[舌]识之[性]并[非]有[苦]等味,则[味自]然[不]是从你舌中[生],舌中若无味,即无味觉,如是[云何]能成[立]舌识[界]?(结论:故知舌识不从舌中生。)[——以上破识从根生]
【若因味生,识自为味,同于舌根,应不自尝,云何识知是味非味?又一切味非一物生,味既多生,识应多体。识体若一,体必味生。咸、淡、甘、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,同为一味,应无分别。分别既无,则不名识,云何复名舌味识界?】
[若因味生,识自为味]:若说舌识为因味尘而生,则舌识本身即是味尘,如此则能尝者与与所尝者便为同一个。没有能所了。
[同于舌根,应不自尝]:那就如同前面所说的一样;舌根不应能自尝其舌,如眼之不能自见其眼。
[云何识知是味非味]:既然不能自尝,怎么知道是有味,还是没有味呢?
[识体若一,体必味生,咸、淡、甘、辛和合俱生]:[味生],从味尘而生。舌识之体若说是只有一个,而其体又说一定是从味尘而生的,那么咸、淡、甘、辛等味一定是和合而且一时俱生。
[诸变异相同为一味,应无分别]:众味既然是和合一时俱生,则众味的各种不同之味相变化就都不会有了,因此众味便是同一味,而无分别。
义贯:[若]说舌识为[因味]尘而[生],则舌[识自]身即[为味]尘,如是则能尝与所尝便为同一体,即与前面所阐明的道理一致;[同于舌根应不]能[自尝],既不能自尝,则[云何识知是]有[味]或[非]有[味?又一切味非]只从[一]种[物]体[生],能生识之[味]尘[既]是从[多]物[生],则所生之[识应]有[多体](然而识体实非多个,故舌识非从味尘生。)[识体若]是只有[一]个,且其[体]又[必]是从[味]而[生],那么[咸、淡、甘、辛]等味一定是[和合]且一时[俱生],而众味的[诸]多[变异相],便混[同为一味]而[应]变成[无分别]了;[分别既无,则不]得[名]为[识],如是则[云何复]能[名]为[舌味识界]?(结论:是故言舌识从味尘中生,不得成立。)[——以上破识从尘生]
【不应虚空生汝心识?舌味和合,即于是中元无自性,云何界生?】
[舌味和合,即于是中元无自性]:[和合],指和合而生识。[于是中],于此根尘和合体中。此谓,若说舌根与味尘和合而生舌识,因为舌有知,而尘乃无知,根尘一经和合,其体性即成纷杂,而失去根尘本自有之自性;此和合体若无自性,便不能成立界。
义贯:[不应]说[虚空]能[生汝]之[心识]吧?(若是虚空生识,虚空自知,与汝何关?结论:故知舌识不从虚空生。)[——以上破识从空中生]
若言[舌]根与[味]尘[和合]而生舌识,[即于是]有情与无情的和合体[中,元无]一实[自性];自性若无,[云何]能令[界生]?(结论:故知舌识不于舌根与味尘和合中生。)[——以上破识从根尘和合中生]
【是故当知:舌味为缘,生舌识界,三处都无。则舌与味及舌界三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】
义贯:[是故当知],如来于权教中所示者:以[舌]根与[味]尘[为缘],则能[生舌识界],今以实法言之,则于根、尘与根尘和合[三处]求之,[都无]能生识之因。如是[则]知[舌]界[与味]界[及舌]识[界三]者,[本非]权教所示之[因缘]能生,亦[非]外道所计无因[自然性](——非有因生,非无因生,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,随缘幻现,相妄性真。)
5.身触识界本如来藏性
【阿难,又汝所明,身触为缘,生于身识。此识为复因身所生,以身为界?因触所生,以触为界?阿难,若因身生,必无离合二觉观缘,身何所识?若因触生,必无汝身,谁有非身知合离者?】
[若因身生,必无合离二觉观缘]:[离合],离与合,即是尘触。[觉观],这是唐朝以前的旧译;唐以后的新译为[寻伺]。[觉观](或寻伺)为四个[不定心所](悔、睡、寻、伺)中的两个。[觉](寻),为心之粗相;[观](伺),为心之细相,亦即是心识的动相。此言,如果说身识是因身根而生的,则既然身根能生识,就不须再有触尘了,因此触尘的离、合二相,以及依此二相而产生的能缘的觉、观二种心所,也都不需要了。
[身何所识]:既然没有触尘,也没有能缘的心所法,那么身根所识者为何?那就必然没有身识产生了。既无身识产生,就不能说身识是因身根而生。
[若因触生,必无汝身]:如果说身识是因触尘而生的,那就一定不须有你的身根,就能产生身识。
[谁有非身知合离者]:[非身],无身。哪一个人能不须要身根,就能觉知离合的触尘呢?那又不是鬼,定无此理。
义贯:佛言:[阿难,又汝所明]了的权法所示之以[身]根与[触]尘[为缘],则能[生于身识]。然而,[此识为复因身]根[所生,以身]根[为]识体所在之畛[界]呢?或是[因触]尘[所生,以触]尘[为]识体所在之疆[界]?因为识无形相,要依于根、要不然就依于尘而立界。[阿难,若]言身识为[因身]根而[生],身根既自能生识,则[必无]需触尘之[离、合]二相、及依此二相所起的[二]种[觉、观](寻、伺)能[缘]之心所;然而,既无外尘与能缘之心所,则[身]根为[何所识]?(则身根必无能识与所识,既无能识之心所又无所识之尘,是故必无身识生起;结论:因此即不得言[身识因身根而生。])[——以上破识因根生]
[若]言身识为[因触]尘而[生],则尘自能生觉,[必无]需[汝]之[身]根;然而,[谁有非]须[身]根即能[知合、离]之尘[者]?(必无是理;结论:是故言[身识为由触尘生],不能成立。)[——以上为破识由尘生]
【阿难,物不触知,身知有触。知身即触,知触即身;即触非身,即身非触。身触二相元无处所,合身即为身自体性;离身即是虚空等相。内外不成,中云何立?中不复立,内外性空,则汝识生从谁立界?】
[物不触知]:无情之物体不能自触而自有觉知。
[身知有触]:而是有情的身根才能觉知有触。
[知身即触]:众生之所以能觉知自己有身根存在,是因为有身触产生;换言之,若在完全无内外[触]的状况下,众生便会觉得仿佛身根都不存在了。所以,触尘就觉知有根身。
[知触即身]:能觉知触尘者,即名为身根。
[即触非身]:[即],在之义。然而在触尘的体中,非有身根可得,(亦即,触中无身)。能、所分开来谈。
[即身非触]:而且在身根之中亦非有触尘可得,(亦即,身中无触)。也是能、所分开谈论。
[身触二相元无处所]:身根与触尘二者之相,原无内外对立之处所可得;也就是说:那一刹那,能所其实都不存在,无法分辨能、也难分辨所,到底哪个能?哪个是所?所以,没有什么叫做内外对立之处,没有内外对立,那么就没有能所,很难判定能所;就算有能所,也没有办法判断。也即是说,并非根在内,而尘在外。根不一定在内,尘也不一定在外,触就很难分内外了,触就是身,身就是一定知道触,知道有身就一定要有触,就是这样子,二者很难分根一定在内,而尘一定在外。
[合身即为身自体性]:若触尘来合于身根中,此触尘就应成为身根的体性之一,而不再维持它自己的体性。因此,身中应无尘——亦即:[即身无尘]。
[离身即是虚空等相]:触尘一旦离于身,即成虚空之相,亦即,即不再有相可得。因此,[离身亦无尘]。
[内外不成,中云何立]:[离身]与[即身]既然皆无触尘可得,则[内根]、[外尘]便不得成立;内外既不成立,[中间](识)如何能成立?
义贯:[阿难],无情[物]体[不]能自[触]而自有[知],而是有情之[身]根方能觉[知有触]尘。有情若能觉[知]己[身]根之存在,[即]是因为有[触]产生(若无内外触即不能觉知己身存在),是故能觉[知触]者[即]名为[身]根;然而,[即触]尘之体中[非]有[身]根可得——(触中无身);[即身]根之中[非]有[触]尘可得——(身中无触)。能、所分开来讨论,总是这样子。
[身]根与[触]尘[二相元无]内外对立之[处所],(并非根在内、尘在外)为什么?能、所很难分!若触尘来[合]于[身],此触尘[即]成[为身]根之[自体性],(因此触尘并无实自体性。)触尘若[离]于[身即是]与[虚空等]同之[相](即成空相,因此离身亦无尘可得。)若离身与即身皆无触尘可得,则[内]根[外]尘即[不成]立;内根外尘既不成立,[中]间之识[云何]而得成[立]?[中]间既[不复]能[立],则所谓[内、外]之[性]即[空]无自性;如是[则]即使有[汝识生]起欲[从谁]而[立界]?(因此,内、外、中之界相不可得。结论:因此可知,身识非从内外根尘和合而生。)[——以上破识从根尘和合中生]
【是故当知:身触为缘,生身识界,三处都无,则身与触及身界三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】
义贯:[是故当知],如来于权教中所示之:以[身]根与[触]尘[为缘]则能[生身识界],今以第一义谛而言,于身、触及二者和合[三处]求之,[都无]能生识之因。[则]知[身]界[与触]界[及身]识[界三]者,[本非]权教所说之[因缘]能生,亦[非]外道所计无因之[自然性](——非有因生,非无因生,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,随缘幻现,相妄性真。)
我们今天要完成这个《义贯》,现剩下不是很多;就休息二十分钟,放轻松上课。下面一段一般人还听不清楚,等一下师父稍微放慢一点脚步。明天又进入另外一个课程,就是七大,所以明天带《讲义》和《表解》。昨天讲的意法识界大部分人听不来,做师父的人,不希望你们那么辛苦的听经闻法,都听不懂,师父也很难过!为什么这个比较难了解?因为这个抽象,没有具体的东西,完全都在心灵里面讨论,所以比较难了解就是这个道理。
好!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然后眼根对色尘、耳根对声尘等,都有具体性的东西,眼根就是攀缘色尘跟虚空;耳根就是攀缘动、静;鼻根就是香与臭;舌头就是尝味,酸甜苦辣;身体就是离、合的触,都很具体,十八界的讨论,其实有共同一个模式,就是:中间所产生的识心,是由根来的吗?还是由尘来的?由根生的吗?这讨论,不对。由尘生的意识心吗?也不对。共生的吗?根对尘共同所产生的中间那个识吗?也不对!
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都好讨论,这个意法识界就比较麻烦,是因为它没有形相,它完全在心里面去讨论,意根是心,法尘,它也是无形相,所以,变成这么抽象的东西,一般如果对唯识学不是很清楚跟了解,讨论起来会有一点困难;不过也不是很难,我看就很简单了,为何你听不懂?[世尊,以何因缘,你听不懂?](引经句问众)这么简单,它不困难啊,就是讨论:根生吗?现在这里,注意看!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,永远在一起,第七意识是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,意思就是说:我们的精神领域,都一定加上一层执着的我执跟法执,所以,七八二识,一定是黏在一起、卡在一起;到成佛的时候,断了第七意识,同时就是第八意识就停了,所以,七八意识是一定黏在一起的。
那么,就以第七意识来讨论,因为第八意识就像仓库,它只有储存的功能,能藏、所藏、我爱、执藏。那么,第七意识是发展意识的根本,是由前五识这样一直发展过来的。第八意识就像仓库,加了一层执着,变成第七意识,第七意识再来接下来第六意识,再来就是前五识。那么,既然这十八界——根、尘、识,这也是一样,根,第六意识的根是什么?根攀缘尘会产生中间的识,现在就是要讨论,[根]就是意根,就是指第七意识;尘呢?它所接触的,既不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为什么?它接触的是内在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落下来的影子,叫做法尘。知道吗?它是前五识落下来的影子,前五根攀缘外面的五尘,所落下来的影子叫做法尘。
第七意识为意根,根,要攀缘这个尘,就讨论中间这个识是怎么来的?很简单,眼根、色尘,讨论这个识,中间这个识,是因为眼根而来的,称为眼识?还是尘引发出来的叫做色识?眼根跟色尘,讨论识从哪里来,结果无所从来,从根也不对,单根不能生识;从色尘来也不对;从二个来:眼根与色尘来也不对,共生也不对。耳根也是这样子,攀缘动、静,讨论中间的耳识怎么来,是从单根吗?单根无尘不能生识。或者是单声尘生识吗?或者是耳朵跟声尘,中间所产生这个识。鼻子对香尘,舌头对味尘,讨论中间的识怎么来的。身体也是啊,身根,外面的触尘,是离还是合?离、合触尘,讨论中间的身识。那么,这个意法识界也是一样,意,当然要有意根,意根就是第七意识,它就一直牢执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,第七意识为根,意识的根本,意根嘛!眼都有眼根、耳有耳根、鼻有鼻根、舌有舌根、身有身根,所以,权教菩萨来讨论这个一定要有根,而此根就叫做意根。
那尘呢?它的尘是前五识落下来的影像,就是眼根对色尘所产生的眼识等等,这是权教菩萨所承认的。意根、法尘,有根、有尘,中间所产生的意识心,这个一样喔,眼根、色尘,产生中间的眼识界;耳朵、声尘,产生中间的耳识界;现在也是一样,意根、法尘,产生中间的意识界,那么这个意根是无形相的意识型态,法尘也是无形相的尘,所以,你没办法去用具体的东西,像眼根看色尘那么具体的东西,因为法尘没有形状的。所以,二个:一个是意识的执着的根,另外一个是落下来的意识型态的相,叫做法尘。所以,这里讨论的,是统统在内心里面讨论,因此你听起来会有这么吃力,或者是听不懂,就是问题出在这个地方;或者是对唯识上的理解不够深刻。不过,没有关系,想要成就菩提的人,就不怕厌烦,我看就是很简单,[世尊!以何因缘,你听不懂呢?]这不是很困难的一件事,就很简单、很容易的事情!
6.意法识界本如来藏性
【阿难,又汝所明,意法为缘,生于意识。此识为复因意所生,以意为界?因法所生,以法为界?阿难,若因意生,于汝意中必有所思,发明汝意;若无前法,意无所生。离缘无形,识将何用?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,为同为异?同意即意,云何所生?异意不同,应无所识。若无所识,云何意生?若有所识,云何识意?唯同与异,二性无成,界云何立?】
[于汝意中必有所思,发明汝意]:[所思],所思虑之法尘。因为第七意识要缘法尘嘛,这当然一定要。在你的意根之中,必定有所思虑的法尘存在——意根缘法尘,根一定是攀缘这外尘,而法尘却是影像而已。所以,讨论起来,二者都是无形的,意识心是无形的、法尘也是无形的,就全是用在名字里面跟观念里讨论——才能依之而发明你的意识。又是根对尘产生的意识。
[若无前法,意无所生]:[前法],指前面所说的法尘。如果没有前述之法尘,则意识便无法生起。因为没有所缘之尘。
[离缘无形]:[缘]所缘之法尘。[形],形显。意根若离于所缘之法尘,则无法形显其体;亦即,若无尘,根亦不显。
[识将何用]:若无法尘,连意根都不显了,更何况意识能有什么作用?
[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]:[识心],此指意根之心,亦即是意根,以此意根为意识之所依,意根就是指第七意识,为意识就是第六意识所依,一般人认为:意识是由第七意识所生,又是同时为前五识、能够辅助前五识攀缘跟分别,都是第六意识的功能,第六意识可以对内、也可以对外。故称为识心。[诸思量与了别性]为指意识之作用,亦即是意识。故此句简言之即意根与意识二者。
[若有所识,云何识意]:第一个[识]是第六意识,第二个[识]就是意根。[若有所识],若能了别。[云何识意]之[识]为意识,[意]为意根。则如何分别第六意识与第七意识的意根?
[唯同与异,二性无成]:不论是同或异,根与识二法之性皆无法成立。
义贯:[阿难,又汝所明]了之权法中所示:以[意]根与[法]尘[为缘],则能[生于意识]。这个模式跟前面一样,根尘,所产生中间的识,只是问题是后面这个意法识界里,意根、法尘两个都是无形相的东西。然而,今依第一义谛言,[此识为复因意]根[所生]而[以意]根[为]识体所在之畛[界]呢?这是讨论因根有识。还是[因法]尘[所生],而[以法]尘[为]识体所在之[界]域?这讨论因尘而有识。到底是从根产生出来的意识心?还是从尘所产生出来的意识心?这个模式跟前面完全一样,只是前面有具体性的根、尘,现在这个完全是无形相的东西,所以,讨论起来会有困难。
[阿难,若]言意识为[因意]根而[生],如果说第六意识是因为第七意识的意根而生,则[于汝意]根[中必]须[有]其[所思]虑之法尘存在。
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,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--闻思修,阿弥陀佛!